经期出血施治要辩证
http://zy.qm120.com2009-11-22 17:11:15 来源:全民健康网
经间期处于卵巢排卵期,中医称之为“氤氲期”、“的候”、“真机”。凡在两次月经之间,氤氲乐育之时出血,持续二三天,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,并有周期性者,称为“经间期出血”。
经间期出血西医称之为排卵期出血,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类型,本病在育龄期的妇女中较为常见,也可见于年轻尚未婚育女性。月经规则者,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3~16天。出血量一般不多,一些人没有明显的异常感觉,血色多淡红,一般无须特殊治疗。出血量多、天数延长者应及时治疗。
经间期处于卵巢排卵期,中医称之为“氤氲期”、“的候”、“真机”。凡在两次月经之间,氤氲乐育之时出血,持续二三天,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,并有周期性者,称为“经间期出血”。
中医认为:月经排净以后,血海空虚,冲任衰少,经气逐渐蓄积,由空虚渐充盛。至两次月经之间,为由虚至盛之转折,充实,功能加强,阳气内动而出现氤氲动情之期。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,自可适应此种变化,无特殊证候。若肾阴不足,受此阳气之冲击,阴络易伤而血溢,出现少量阴道出血;或湿热内蕴,此际可使热与阳气动血,因而出血;又或宿有瘀血内留,此时亦可瘀为阳动易出血。其主要机理,可认为是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,阳气内动,加以肾阴不足、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,便可引致阴道出血。《女科准绳》指出:“万物化生,必有乐育之时……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,必有一日姻纭之候,于一时晨间……此的候也……顺而施之则成胎矣。”
西医认为:本病与患者的体质、遗传、使用某些药物、环境、食物等均有一定的联系。排卵期是指卵泡发育成熟正在排出的时期,此时雌激素水平也随之升高到一个高峰,卵泡破裂排出后,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,一般幅度不是太大,子宫内膜受其影响,部分出现剥脱,发生撤退性出血。经间期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转化,而在分泌期,子宫内膜是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,二者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。当孕激素分泌不足时,也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运转而引起子宫出血。此外,应用性激素时方法不当,如时用时停、量忽多忽少,会干扰体内的雌激素、孕激素正常水平,引起撤退性出血。基础体温示低高温相交替时出血者,可作为本病诊断依据。
若出血量少,病情可自动缓解,无需治疗;出血较多时,往往给患者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带来诸多不便,还可造成心理上的不悦或情感上的压力,症状较重者,则可影响正常的排卵和月经周期,甚至可发展为“崩漏”,致出血不止。
本病须与月经先期鉴别,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,经量正常或量多;经间期出血,血量偏少,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。另本病亦须与赤白带鉴别,经间期出血有周期性,后者无周期性。
对于经间期出血的治疗,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止血、调节内分泌激素为主。但是,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较大,应在大夫的指导下服用,服用不当、错服或漏服往往会加重病情,这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,不存在西药的副作用。本病虽以肾阴虚证候为主,但仍然要根据形、气、色、脉以及出血的色、质进行分析。在治疗上,滋养肾阴为主法,分别辨证处理:
1.肾阴亏虚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,或稍多,色红,无血块,腹不痛,头昏腰疾,夜寐不熟,便艰,尿黄,舌红,脉细弦略数。可用滋阴止血法,方用两地汤合二至丸。
2.湿热内蕴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,色红质黏腻,无血块,或如白带、赤带,神疲乏力,胸闷烦躁,纳食较差,小便短赤,平时带下多,质黏腻,舌苦黄白腻,脉细弦。可用清利湿热法,方用清肝止淋汤加减。
3.气滞血瘀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,色紫黑或有血块,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,胸闷烦躁,舌有紫点,脉细弦。可用行气化瘀止血,方用逐瘀止血汤。
4.脾气亏虚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,色淡,质稀,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食少腹胀,舌淡,苔薄,脉缓弱。可用健脾益气止血法,方用归脾汤加减。
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,本病越来越多见。临床上较典型单纯证型的病例比较少见,往往以肾阴虚兼杂其他证型多见,故治疗上各证型的遣方用药必须充分考虑,仔细辨证,加减用药,方能药到病除。在辨证的基础上,可酌加补肾阴、止血、收敛固摄药,如黄精、炒地榆、茜草、阿胶、何首乌、煅龙骨、煅牡蛎、旱莲草、三七、仙鹤草、乌贼骨、白茅根、生甘草等,才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。同时也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,如丹参之属,血活瘀才能去,气机顺畅,阴阳调和,本病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疗。
此外,人体雌激素、孕激素水平的高低,有时受精神因素的影响,故经间期子宫出血患者应避免精神刺激、避免大怒、避免劳累、避免过于紧张,患者饮食当以素淡为主,避免辛辣、酒类、冷食等有刺激的食品。此外,经间期子宫出血量虽少,但子宫内膜有部分剥脱面,一旦细菌、衣原体等入侵,足可引发子宫内膜乃至附件、盆腔感染,故此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,出血期间要禁止,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。
俗话说:“三分医,七分养,十分防。”可见养生的重要性。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,其实不然,养生是条漫长的路,越早走上这条路,受益越多。了解更多中医养生常识请进入:中医养生
[[编辑推荐:有效排毒养颜的三个食疗方]]
[[编辑推荐:推拿方法 做无毒]]
[[编辑推荐:手指轻轻点 体重悄悄减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