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
佚名
http://zy.qm120.com2014-10-17 10:36:31 来源:全民健康网
中药怎么喝才能够更好的调理身体呢?
以前我们吃药的时候,尤其是吃中药,到底要怎样喝下那一碗浓浓的药汁,才能对我们身体比较好的调节呢?中药应该怎么喝?这也成为一个需要专家指导的问题?是的!不同药性的中药,热喝冷喝,早喝晚喝,或是服药期间的忌口,原来都是大有讲究的。大家不妨好好地对照一下,自己是否真的会喝中药?
找到喝药的“黄金时机”
服用西药最常见的就是“一天三次”,参照一天三餐的标准就很容易掌握了;而服用中药则往往是一剂药“一天两次”,怎么喝?是早晚喝?还是?
将一剂中药煎煮2次的药液混合,分别于早晚来服用,是为“一天两次”的正解。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,是人体吸收药物的“黄金时间”,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效果最佳。不过,如果上班时间比较紧凑,也可以将服药时间调整至早晨和晚上。
不同药性的中药,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。一般而言,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,应该在饭前30-60分钟服药;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的一般疾病,则通常在饭后15-30分钟服用为佳,用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,减少副作用的产生。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适宜饭前空腹来服用(其中通大便的药物,比如大黄、火麻仁等,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,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);驱虫药也应该在早上空腹服用;而治疗外感疾病和头面部疾病的中药,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效果为佳。帮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,也应该饭后服用;而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。
喝药不一定“趁热”
“趁热喝!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。楼步青说,其实,喝药不一定非要“趁热”。
传统的中医理论,对于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。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“温服”,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,在常温下晾至30℃-37℃时再喝。而丸、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;属于解表、发散风寒的中药,才应该“热服”,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、热水,以助药力;而止吐、解毒、清热的药,则应该“冷服”,以免引起刺激。
在喝中药时,除了医生有特殊提示外,基本上掌握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的原则就可以了。
中药忌口须知
所谓“医食同源”,南方人习惯于用饮食调理健康。换个角度,在服用中药时,饮食上也应该相应注意一些宜忌,以利于药效。
有的人认为生病了就应该多给予补养,其实服用中药期间,饮食应该以清淡、易消化为原则,而生冷、粘腻、腥臭、不易消化以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,都应该根据需要予以避免。不过,对于一些慢性的病患,如果长时间“忌口”,禁食的种类比较多,营养摄入会显得不平衡,反而有些不利于增强免疫力。因此,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,确定适当的食谱,用以保障营养。
对于感冒发热等的实证,进食滋补类食物往往会不利于外邪排出体外;胃肠有积滞者,进食更要清淡,不能进食油腻、高蛋白、高脂肪的食物,以免会加重胃肠负担,不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;不过,一些久病体虚或平素年老体弱者,在清淡易消化的前提下,可以适当的喝些鸡汤或鱼汤,也可以小米、红枣、银耳以及其他新鲜瓜果蔬菜,帮助调整体虚症状。
高烧患者,进食冷饮或是寒凉的西瓜,虽然能够解除一时的烦渴,但是不利于发汗驱邪而达到退烧的目的;肠胃功能较差的病人,不宜多食以淀粉为主的食物,比如土豆、黄豆等,以免产气而腹胀;而患过敏性哮喘、过敏性紫癜、过敏性皮炎以及疮疖等病患,一般不建议吃虾、蟹、牛肉、鹅肉、韭菜等“发物”,临床中发现,吃这些食物容易使过敏性症状进一步的加重。
此外,与某些中药材相关的食品禁忌,在一些中医古代文献中也有着详细记载,比如常山忌葱,地黄、何首乌忌葱、蒜、萝卜,薄荷忌鳖肉,茯苓忌醋,鳖甲忌苋菜,蜜不能搭配葱同吃等,可以供服药者参考。中药治根,能够彻底的去除身体的杂症。